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育新机开新局,长三角如何发挥优势?

发布者:冯俊发布时间:2020-08-04浏览次数:349



日前,随着世界首座跨度超千米的公铁两用斜拉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投入使用,长三角一体化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上取得新进展。位于大桥南岸的张家港、常熟、太仓等城市从此告别了没有铁路的历史并一步迈入“高铁时代”。


  如何评价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和沪苏通铁路开通对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作用?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世界首座跨度超千米的公铁大桥,它在设计建造技术方面实现了五“世界首创”。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层面,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的建成,终结了长江江苏段只能从南京长江大桥铁路过江的历史,打通了上海通往苏中、苏北以及淮海经济区和山东半岛的快速通道,对进一步提高铁路过江通道运输能力,完善长三角地区铁路网布局和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区域发展格局层面,沪苏通铁路的建成,对上海大都市圈建设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而言是一项重大标志性工程,它让沪苏通同城化发展成为可能,拓展了长三角南北两翼发展空间,增强了上海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力推动了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进程。在区域经济新增长点培育层面,大桥的通车促进了要素资源快速流动,可以有效缩短时空距离、降低商务和出行成本,对加速长江沿线各类要素集聚、优化提升要素配置效率,长三角三省一市产业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强链补链”和产业结构重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是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完善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打造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的重大战略举措。2019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纲要的实施激发了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


  成长春认为,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自从去年11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出台以来,示范区围绕“生态优势转化新标杆、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一体化制度创新试验田、人与自然和谐宜居新典范”的战略定位,积极探索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探索区域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制度创新,为长三角地区全面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示范。日前,从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发展指导和政策保障措施层面,分别出台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关于支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产业项目准入标准》。从沪苏浙两省一市层面统一了基础底板、用地分类、规划期限、规划目标和核心指标,在政府事权范围内进行制度设计,通过财政、金融政策齐发力,强化用地保障助力跨界融合,实现资源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禀赋特色,提出“五大经济”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推动三二一产业融合创新发展。


  面对疫情带来的挑战,长三角的经济增长体现出强大韧性。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虽然长三角三省一市GDP增速同比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下降幅度均低于全国水平。最新出炉的上半年数据显示,长三角三省一市二季度均实现了经济回升。上海经济逐步回暖的势头已经显见,前6个月全市实到外资在去年同期增长13.9%的基础上增长了5.4%


  成长春认为,疫情对经济造成沉重压力的同时,也在催生新机遇、孕育新动力源。长三角地区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牢牢抓住疫情中蕴藏的新基建、新产业、新业态等机遇,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新模式、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推动科技新突破、开拓新空间,培育新动能。不断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支撑经济快速复苏中的引领作用,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凸显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在产业发展中的先锋作用。建设一批支柱性、主导型新基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基地和园区,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和标志性产业链,研究编制《数字长三角建设方案》,推进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国家级科创平台建设,加快构建长三角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同时,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共同培育长三角大市场,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化危为机中增强发展主动权。(经济日报记者 李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