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传清:加快长江经济带制造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发布者:瞿锦秀发布时间:2021-03-12浏览次数:453

加快长江经济带制造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访武汉大学中国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吴传清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加强改革创新、战略统筹、规划引导,使长江经济带成为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制造业作为强国之基、立国之本,必然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围绕推动长江经带制造业创新发展相关问题,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采访了《推动长江经济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系《长江经济带产业蓝皮书: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报告2020》总报告)主编、武汉大学中国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吴传清。

中国社会科学网:

请您简要阐释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内涵?

吴传清:

其一,增强制造业创新能力。长江经济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强化产业创新动能,通过产业创新驱动延伸制造业产业链条和价值链条,这是实施相关政策的首要目标。要着力解决国家在制造业前沿领域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不足的问题,以上海、南京、合肥、武汉、重庆、成都等关键节点城市为依托,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智能网络技术,加快建设制造业创新集群。要强化先进制造技术协同开发,通过市场化模式聚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主抓核心技术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先进基础工艺,推动上中下游地区开展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破解重点领域“卡脖子”问题。要理顺制造业的创新机制,改善企业创新环境,优化创新政策供给,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优势,增强制造业企业和核心技术人员的创新激励,以实施科技创新项目和创新工程为抓手提升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

其二,提升制造业绿色效益。长江经济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在于提升产业的环境兼容性,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排放,这是实施相关政策的基本要义。要降低制造业污染排放,推广绿色清洁能源,降低制造业能耗,开展重点行业专项整治,提升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实现制造业粗放发展向集约效益型发展转变。要提升传统制造业绿色经济效益,推广应用低碳节能技术和工艺,推动传统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制造业集群,增强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围绕主导产业,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绿色产品研发平台,以绿色产品生产为重点打造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完善绿色产品供应链条,增强制造业绿色竞争力,引领和带动长江经济带制造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其三,稳定制造业增长速度。长江经济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指向是保证制造业稳定可持续发展,降低制造业发展的不确定性,保证制造业内部及与农业和服务业之间具有较好协同性,这是实施相关政策的最终归宿。要继续保持制造业发展的总体规模优势与增长速度优势,规避产业结构过度服务化引致的“产业空心化”不确定性经济风险,在扩大制造业产能过程中逐渐提升制造业质量,依托新兴技术增强制造业与农业和服务业的耦合性,实现制造业又好又快发展。要补齐制造业发展短板,整合资源清理“僵尸企业”,化解无效低端过剩产能,培育壮大绿色新兴动能,提升长江经济带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要大力推动制造业质量、动力、效率“三大变革”,在制造业各领域、各层面全面贯彻质量标准理念,提升制造业供给要素和供给体系质量,增强制造业创新能力,使得制造业发展主要依靠全要素生产率改进。

总之,推动长江经济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内涵主要包含促进长江经济带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增强制造业发展后劲与市场竞争力,降低制造业污染和能源消耗总量与强度,增强制造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兼容性,实现长江经济带制造业规模、速度、质量、结构与效益全面提升优化,迈向全球制造业价值链中高端。它要求以提升长江经济带制造业发展质量为核心,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要求,遵循“质量第一,效率优先”的发展原则,在确定制造业发展思路、制定制造业相关政策、调控制造业发展环境都要更好服务于质量和效益。基于长江经济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内涵,则应着破解创新动力不足、生态环境压力凸显、外部技术利用不充分、产业间耦合协同性与分享性较弱等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突出短板,加快长江经济带制造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图片

中国社会科学网:

请结合您的调查研究谈谈长江经济带制造业创新发展面临的主要瓶颈。

吴传清:

据我们调研发现,其一,新旧动能转换进程偏慢。长江经济带制造业在发展质量、产业结构、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四个方面均保持在全国领先地位,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崭露头角。但是,从总体而言,长江经济带先进制造业发展仍具有较突出的路径依赖特征,无论是单体企业的竞争能力还是产业整体的协同创新优势与发达国家(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其二,产业协同创新水平不高。长江经济带沿线省份制造业创新水平差距明显,缺乏协同创新机制,创新要素大多流向下游地区,中上游地区制造业创新发展受限。下游发达地区制造业发展水平高,正致力于制定产业负面清单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中上游地区制造业基础薄弱,仍希望支持发展能源、资源型产业。另一方面,长江经济带制造业产业同构现象明显。长江经济带跨省份之间、省份内部城市之间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多有雷同,区域比较优势和协同创新优势无法完全发挥,特色突出、错位发展、互补互进的制造业发展格局尚未构建。关于不同行政区的人才资源的互认、共享、补偿机制限制了人才流动,“飞地经济”模式由于利益博弈也限制了制造业协同创新发展。

此外,先进制造业发展仍需提升。根据《关于加强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长江经济带要大力培育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装备产业、汽车产业、家电产业和纺织服装产业等五大世界级制造业产业集群,但目前仍处于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期,国际竞争力水平仍需提升。另一方面,长江经济带制造业产业关键技术的研发载体数量不足,大多分布于下游地区,其中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发挥了一定的前沿引领作用,但创新成果的共享共建机制尚待确立。对于“卡脖子”的重大科研任务和关键性技术,缺乏长期、稳定的联合攻关组织形式,“政产学研用”尚未形成闭环。

图片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为提升长江经济带制造业创新发展,您有何建议?

吴传清:

我建议,其一,推动制造业全链式产业链创新。首先,加强长江经济带制造业“五链统筹”。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形成人才链、优化政策链,梳理产业链上下游生产所需的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合理引导创新资源流动,形成全链式创新链条。其次,完善创新资源集聚和高效配置机制。依托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一批长江经济带沿线科技创新平台,加大科技创新要素培育力度,集中优势资源攻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关键技术和“卡脖子”技术。此外,科学合理布局创新资金链条。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制造业自主创新研发力度,提升创新资金使用效率,构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和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创新主体,合理布局资金链条。

其二,绿色技术创新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首先,发挥制造业企业在绿色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遵循绿色技术创新的“渐近性”特征,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动力活力,通过持续不断研发投入和技术积累,完成对制造业生产工艺、生产流程、生产设备、生活设施的绿色化改造。其次,强化政府对制造业绿色技术创新支撑作用。制造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产出不仅具有经济效益,还具有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进一步解决“外部性”问题,政府应发挥系统协调、政策引导、标准约束、公共研发等服务功能,提供良好的绿色技术创新环境。此外,构建绿色技术创新激励机制。通过行业中介构建绿色标准评价与监督机制,督促制造业企业改善环境绩效;倡导市场绿色消费和公共绿色采购,激发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行为。

其三,优化制造业创新生态环境。首先,统筹协调创新支持政策。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各类创新政策与其他产业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的统筹协调,形成政策合力,推动长江经济带制造业创新发展。其次,完善创新型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加强政产学研用各主体全方位协同参与,提升企业运用新技术的积极性,通过政府采购、完善重大技术创新成果推广应用保险补偿,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此外,完善协同创新和技术共享机制。形成长江经济带创新资源顺流域方向流动和创新成果逆流域方向流动机制,破除行政壁垒,促进制造业和其他研究机构平台技术研发合作和创新成果共享,打造高效运转的创新生态系统。

记者明海英

专家简介:

吴传清湖北石首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博士、教授、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负责人、区域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中国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院副院长。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多学科研究团队负责人。长江大学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长江经济带专业委员会发起人、主任委员。研究领域: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与政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政策、产业集群理论与政策。“长江经济带发展高端论坛”“长江经济带发展30人论坛”发起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推动长江经济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究》(19BJL061)。合著《黄金水道——长江经济带》(重庆大学出版社,2018)。主编出版系列《长江经济带产业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2018、2019、20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